点击此处查看最新的cos图集

田华今年91岁了,但是她说,她还是那个12岁的小姑娘。

走进田华老师的家,朴素简单、略显逼仄,但处处都是艺术的痕迹。从《白毛女》中的“喜儿”,到《党的女儿》中的“玉梅”,从人民总理的幸福接见,到大众电影百花奖的终身成就……一面照片墙,就是人民艺术家田华近80年艺术生涯的形象写真。

苦难里出生 战火中长大

1928年,田华出生于河北唐县,从小就没了娘,跟着父亲过着比黄连还苦的日子。田华记得,那时候充饥的食物是糊糊、野菜和柳絮儿,蔽体的衣物是用哥哥穿破的大衣服改的,补丁摞补丁,从来也没穿过件花衣裳……

12岁那年,田华就跟上抗日的队伍走了,小小年纪就要排节目、练功、行军、救伤员。“战士们走的时候活蹦乱跳的,还跟我们摆手,等到打完仗回来,有的人就没了……”田华眼里噙着泪水艺术写真,讲述着她亲历的那个时代的心酸记忆。正是这样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,才历练出她不屈的意志与赤子的忠诚。

艺术创作要扎根生活

“人家的姑娘有花戴,我爹没钱不能买,扯上二尺红头绳,欢欢喜喜扎起来。”《白毛女》中这几句经典唱词,许多人都耳熟能详。人们认识田华、喜欢田华,也是从电影《白毛女》开始的。

影片开机前,许多演员都去参选女主角“喜儿”,剧组最终选择了田华。一个从没看过电影、从没演过电影的小姑娘,就这样把“喜儿”演得活灵活现、生动传神!田华用劳苦大众所特有的“草根演员”的感情,和与“喜儿”相似的苦难经历,抓住了“喜儿”一角的精髓所在,让大家记住了《白毛女》,记住了“喜儿”,也记住了田华。

在电影《党的女儿》中,田华又成功塑造了机智勇敢、坚贞不屈的女共产党员“玉梅”。茅盾曾评价说:“田华同志塑造的‘玉梅’形象,是卓越的。没有她的杰出的表演,这部影片不能给人以那样深刻而强烈的感染。”

在多年的革命艺术生活中,田华坚信一点,而且持之以恒:扎根生活,服务人民。

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改

面对镜头,田华激动地讲了两个半小时,声若洪钟,情如波涛。谈到新中国,她激动地说:“凡是爱国的人,没有不感动的。新中国的变化是干出来的,是吃苦吃出来的!”综合国力在变化,人民生活在变化,电影行业在变化,不变的是用表演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,“一辈子跟党走,我终生不变,终身不悔。”

归根的落叶尚能肥沃泥土,降落的夕阳亦在点燃繁星。正如她声情并茂的朗诵一样,田华动情地说:“现在老了,也要继续发光发热,要老有所为。我还在演,还在参加活动,继续以饱满的激情登上舞台。我还是那个12岁的小姑娘,我还是老抗战的小鬼……”

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,人民网社交媒体部推出系列访谈《中国印记》,请不同家乡、不同年龄的时代亲历者们谈家乡特色和城市变迁。

今晚,一起聆听天津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倾情讲述青春岁月,畅聊家乡变化、祖国发展;和山东小伙黄晓明去蓝色的青岛,走过蜿蜒的木栈道,在劈柴院老街坊一饱口福,在沙滩上留一串脚印,感受阵阵海风清爽;跟新疆伊犁姑娘佟丽娅感受夏天的葡萄架、牧民家的手抓饭、大巴扎的歌舞艺术写真,还有辽阔的草原;让90后北京姑娘杨紫告诉你,胡同里的童年。

———END———
限 时 特 惠: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cos美图,一年会员只需98元,全站资源免费在线查看 点击查看详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