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此处查看最新的cos图集
大家好,我是千妈。
熟悉的朋友知道,阅读是我的老本行,在“和千寻一起读童书”专辑里,这些年分享的精读方法和分龄好书,累积不少。
它们吸引了更多新朋友,也带来了新的问题。
新关注的妈妈,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“怎么带孩子精读?”
大家觉得精读不容易,多半是困于技巧。
但其实我理解的精读,并不是技巧性地带读,而是一种深入阅读。
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把书读厚”,让一本书发挥出五六本的价值来。
深入阅读的最终目的,是激发孩子思考。
孩子在生活中遇不到很多复杂的事情,阅读把他放到一个特定环境里,让他代入其中去思考,理解人性,理解自身,理解社会。
从这个角度看,每个家长都可以做好精读。
因为我们活到做家长的年纪,也都三四十岁了,有比孩子更丰富的人生阅历,看问题也更成熟多元。
如果能把这些,在共读中与孩子交流,就是很好的精读,而技巧只是载体。
今天,我就把国外幼儿园、小学常用的一个深度阅读方法分享给你,研究者称为“Active reading”,意思是积极与文字互动,产生深度连接。
“三个连接”分别是:
与自我连接、与世界连接、与其它文字连接。
这个阅读方法被证实,能最大限度激发孩子的思考力。
大家学会后,就可以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,在伴读中充分发挥出来。
当你感受到孩子迸发出的思考火花,会发现精读并不是件困难的事,只要是想做的爸妈,都可以做好。:)
与自我连接
研究儿童精读时我就发现,不论理论派艾登·钱伯斯的《说来听听:儿童、阅读与讨论》还是实操派《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》,在精读提问策略上,用到最多的句式,都是由“你”开头。
你怎么想?
你怎么看?
你觉得故事里某某这么做对吗?
换作你,你会怎么办?
……
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思考的源头就是“你”,“你”代表了一个人的自我主张和自我表达。没有了自我,也就不存在独立思考。
在共读中叫我千寻大人,“与自我连接”是最容易帮助孩子建立的。
比如经典绘本《大卫上学去》,短短十几页,包含了许多孩子在学校最容易出现的行为问题,尤其适合新学期共读。
《大卫上学去》
出版社:河北教育出版社
适读年龄:4~7岁
上课迟到~
走神,不认真听讲~
…..
陪千寻精读时,我会问:
“你觉得大卫哪些行为是不ok的呢?”
她在故事里找出大卫的“问题行为”,我则用树形图帮她简单归类。
▲ 导图模板已为大家准备好,文末有提取方式
之后,又鼓励她和自己做关联:
“宝贝,你还能说说叫我千寻大人,大卫和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?”
在她思考讲述的时候,我又做了个双气泡图,等她讲完可以复盘,思维更清晰。
▲ 导图模板已为大家准备好,文末有提取方式
两步,孩子的规则意识就在精读中建立起来了。
但大家不要误以为每次精读提问都要画图,提问更多是在你和孩子共读中自然发生,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,不必太刻意。
我是当时正好在教千寻学思维导图,便顺势与精读结合起来。
如果,你也想尝试在精读中带孩子熟悉导图,可以留意文末的模板提取方式。
“与自我连接”的精读策略,几乎每本绘本都适用,不只绘本,学龄孩子精读“大部头”时也可以用。
比如,在陪千寻读《绿山墙的安妮》时,我提前设计了几个问题。
《绿山墙的安妮》
出版社: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
适读年龄:6岁+
此处插播一句:
《绿山墙的安妮》是小学生必读文学作品,如果你家有女儿,尤其推荐列入书单。我之前为它写过文章,不了解的家长待会可以看看。《如果你有女儿,一定要给她看这本书,比那些流行校园文学有力量多了!》
插播结束,接着聊~
针对这本书,我设计的问题里,有两个就是:
你对安妮第一印象是怎样?
你觉得安妮和自己有什么不同?
这两个问题都是建立在对人物理解的出发点上。
大家也知道,小学和初中阅读理解中,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一直是重点,很多时候老师也会要求孩子通过画导图,来理解人物。
当我们借助“你”开启问题,激发孩子去思考、提炼和对比,潜移默化中,孩子对安妮这个人物,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与世界连接
如果说“与自我连接”是帮孩子开启自主思考的第一步,“与世界连接”就是思考的第二步,从“自我”小圈子跳出,去理解他人、理解更广阔的社会。
关于这点,我印象最深是陪千寻读插画大师英诺森提的作品:
《铁丝网上的小花》
出版社:明天出版社
适读年龄:6岁+
故事是以二战为背景,截然不同的环境让孩子充满了好奇。
我们很自然地聊起德国、犹太人、集中营,聊起那段震撼的历史。
有人会问:
“孩子还小,需要了解这么深刻的背景吗?”
实际上,孩子和我们几乎处在相同的信息环境,她也知道纽约发生“9.11”、俄乌战争,这些事情出现在那个叫电视的盒子里,并不是与她毫不相干的事。
因为好奇,孩子的不安和疑惑往往比大人更多。
更何况,孩子能不能有深刻的思考,就看你在其身上累积了什么。
你小看孩子,他就头脑简单。
你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,他就容易进入不同的境界。
Anyway,我想用这个例子说明:
绘本创作是跨国界的,正因如此,“与世界的连接”无处不在。
共读时,我们就可以提醒孩子关注不同地域、国度的文化,了解不同空间的人们有着怎样的生活。
博洛尼亚大奖作品《森林大熊》让我们了解到,美国自然与工业文明的剧烈冲突
日本插画大师赤羽末吉代表作《苏和的白马》让我们了解到,蒙古族不一样的文化
“与世界连接”的这个“世界”,不一定很大,它也可以很小,小到孩子熟悉、身处的学校和家庭。
那些没有历史人文背景的绘本,便可以启发孩子与他们的“小世界”建立连接。
以《大卫上学去》为例,你可以延伸提问:
“在你们班里,有谁像大卫一样吗?”
“遇见大卫一样的行为,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呢?”
不论广阔的“大世界”,还是身边的“小世界”,连接激发出的思考是一样的,那些对他人、社会的了解和洞察也都一样。
与其他文字连接
家里“藏书”多的朋友,多半也有感受,孩子总会发现新绘本里有一些和旧绘本相同的元素,这也是特别好建立连接的机会。
比如,小时候陪千寻读《Maisy's Digger》,我会说:
“Maisy是只小老鼠,千寻还看过哪本绘本也有小老鼠啊?”
“对,《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》里也有一只可爱的小老鼠。”
《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》
出版社:接力出版社
适读年龄:3~7岁
劳拉·努梅罗这本《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》非常棒,可以用来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。《怎么教出一个逻辑强的娃?我的秘诀是常陪娃读这种书,你也快来试试!》
回到今天的主题~
把不同绘本进行连接,让孩子思考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,一方面可以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。
这个能力,学知识也是要用到的,学新知识的同时联系之前旧知识,知识的雪球才会越滚越大。
一方面,连接让孩子跟阅读更“亲近”。
每次找到联系时,我总能看见孩子的眼睛亮起来。
那瞬间,我知道,故事已经内化为她的一部分。
这样的互动循环,让她在阅读时有了更多成就感和积极性。
最近我们在对经典作品精读,我就发现,千寻已经养成在不同作品中找连接的阅读习惯。
有一天她跟我讲,老舍的《我这一辈子》很可能是在《骆驼祥子》基础上的再创作。
因为《骆驼祥子》里的车夫祥子,和《我这一辈子》里的巡警,人生境遇上有许多相似之处。在《我这一辈子》里,有句话也埋下了伏笔:
巡警和洋车夫是大城市里头给苦人们安好的两条火车道。
听她讲完,我不由得窃喜,从“只会读书”到“把书读活”,这些年的伴读没白废。
EASTWEST
关于精读,我曾经也犹豫过要不要分享,因为一路走来,我深知尤其到了“大部头”的精读阶段,并非家长看几篇文章就能够上手。
何况,分享过程中,还会听到一些质疑:
“讲个绘本而已,不累吗?”
其实平时和孩子做精读,我不会很刻意地提问,思维导图也是根据图文内容与孩子兴趣,不定时融入。
但确实也会抽时间提前做些文本分析,功夫都在日常~
之所以坚持分享、不肯回头,是因为我亲身体会、亲眼见到了孩子在精读中的收获。
如果你去做,我相信你也会惊叹于孩子的思考力,那种对自己、对社会、对事物的体察,才是阅读的终极目的!
———END———
限 时 特 惠: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cos美图,一年会员只需98元,全站资源免费在线查看 点击查看详情